如今在很多城市,自行车这种低碳的出行工具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与之对应的是,汽车越来越多,道路交通拥堵愈演愈烈,空气环境每况愈下。现在的城市,马路越修越宽,自行车道反而越来越窄,可以说,自行车在汽车的洪流中艰难生存。
市政协委员席伟认为,城市道路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必须进行公平分配,自行车与机动车拥有同等的通行权力。在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席伟提交了《对于为自行车提供交通方便的建议》,建议划分自行车道,为自行车出行提供一定的空间,让这种绿色环保的出行工具重新回归城市。
让自行车回归已成当务之急
随着低碳生活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人们又开始怀念起自行车时代,倡导绿色出行,让自行车回归城市的呼声越来越高。“可是,当人们真正骑上自行车便会发现,现在的情势完全变了,自行车道基本没有了,骑自行车出行实在太难了!”席伟委员说,现在骑自行车出行,要么得走公交车道,要么得走人行道,不仅自身安全得不到保障,而且还会影响交通。在席伟委员看来,骑自行车出行,安全性、便利性是必须保障的两个方面。
席伟委员认为,为自行车出行提供方便,首先要解决自行车的路权问题。只有明确了路权,才能制定法律法规。从城市建设的角度来讲,政府需要建立一种立体化的交通模式,倡导人们改变生活方式,鼓励骑自行车,并适时划分自行车道,为自行车出行提供道路空间。
其次要恢复自行车道。政府应该制定自行车交通规划,确保自行车道网络通畅、连续,并结合城市道路网布局,根据自行车交通流量流向需求,提供足够宽度的自行车道。另一方面,对于侵占自行车道的行为要严厉处罚,对于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有冲突的地方,条件成熟的道路应尽可能实现道路分离,保障自行车出行的安全畅通。
目前,停车场、停车棚、修车点等配套设施缺乏的问题,直接影响到自行车出行的便利性,降低了其作为替代出行方式的优势。席伟委员建议,大力建设自行车设施,尤其是停车点、换乘点设施。“自行车停车场属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与自行车道的规划与维护相辅相成,构成了自行车出行的基础。”
“确保自行车道便利通达,既是现实选择,也是大势所趋。不仅是当前,即使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后,人们也不会抛弃自行车。”席伟委员说,解决城市交通的困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已经让我们吃了太多苦头,在生态文明方面,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决不能再走。改善自行车出行环境,让自行车回归城市,已成为当务之急。
我市拟建设三级自行车公共服务点
对于席伟委员提出的《对于为自行车提供交通方便的建议》,提案承办单位市建委高度重视。市建委相关负责同志表示,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非常关注绿色出行问题,千方百计为自行车出行创造条件。
据介绍,我市在2005年前后曾利用道路大中修和道路拓宽改造的机会,在人民大街、吉林大路、工农大路等街路的人行道外侧规划建设了自行车专用道,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两横三纵”快速路建设过程中,我市将自行车专用道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到与快速路配套的精细化工程中,并随快速路同步竣工投入使用。今后,我市还将因地制宜继续推进自行车专用道建设。
当前,我市已经着手酝酿出台公共自行车服务,拟采用财政出资购买社会化服务的方式,向市民提供低价甚至免费的公共自行车服务,今年拟开展试点工作。首期计划在南部城区建设54处点位,在“两横三纵”快速路北部布设10处点位,初步布设2000辆公共自行车桩位。此次选点采用环形布点,设立主要点、次要点、一般点三个等级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点位。在地图上确定主要点的位置,主要点的服务对象是大型公共交通换乘站、大学、大型商业区等人流非常密集的地区;在主要点周围1000米处设置次要点,次要点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一般公共交通换乘站、大型居民区、大型超市、写字楼、公园等人流比较密集的地区;在次要点周围500米处设置一般点,服务对象是居民区、小型商业区等人流较少的地区。这样的环形布设,可以实现自行车使用通借通还。此外,建设停车棚、停车点等配套设施,完善自行车安全设备。
记者了解到,为使我市未来“绿色交通”系统建设有章可循,市规划局正在编制《长春市步行和自行车系统专项规划》,规划出台后将有力指导并促进我市自行车专用道系统建设。
同时,我市将加强交通秩序管理,在不能实现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分离的街路,合理规划自行车标线,加强对广大交通参与者的普法宣传,确保机动车辆不占用自行车专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