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智能汽车、智能手环、智能家居陆续由概念转实后,智能自行车火了起来。有人甚至用“2015智能自行车元年”来形容这份火爆。本文主要从智能自行车兴起的原因,目前的现状等维度对该新生事物进行进一步的介绍。
原因一:中产阶级崛起引致消费升级,智能自行车顺势而生
国内中产阶级的崛起所引致的消费升级,对自行车也越来越挑剔,单纯作为交通工具的自行车已难以迎合该群体的功能期待。这一需求的变化也加速了传统的自行车行业的淘汰与大洗牌,众车企纷纷寻求突破。而智能化的出现,无疑为自行车转型升级、应对新生消费群体提供了有效途径。
原因二:进入门槛低,智能自行车增长空间大
自行车作为一个使用率、认知度颇高的日用产物,相比新能源汽车等,进入门槛较低且更易和互联网结合。加之,自行车的改进一直处于机械层面,并未引入智能化、和科技接轨,自行车+智能的结合或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原因三:智能自行车收集大数据,或成创收新爆点
运动大数据的收集、整理,对于医疗健康、体育健身等相关领域及衍生来说,实际意义重大。大数据可以明确用户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和差异化需求,数据分析可为用户的需求匹配相符的定制服务,将所有的线上线下数据变成量化标准,实现精准营销;另外通过收集到的数据了解市场变化并预测相关产物及服务未来的发展趋势。而作为使用高频、保有量巨大的自行车而言,智能的切入对于运动数据的收集留存更具天然的优势,并可为其盈利带来可期待的方向。
原因四:环境交通双压力,自行车出行成首选
在环境问题、交通问题等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自行车这一更绿色更环保的出行工具,尤其对于规模日渐庞大的健身群体而言,对自行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原因五:骑行日益成风尚,智能自行车成搭档
骑行在欧美发达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大批受众,在中国,自行车赛事也渐露苗头。虽然目前人们对于运动自行车比较陌生,但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人均经济水平的提高,健康骑行或会演化为一种社会风潮,并被人们接受和认可。而智能自行车所具备的多样化的功能,更能为人们的健康骑行提供的多样性的服务,满足骑行人群衍生性的需求。
现阶段正处于智能化推行的初期,智能化+自行车走得颇不顺畅。国内的自行车行业的特殊性以及初创公司对产物定位、智能化理解等的偏差,都是导致其现状尴尬的原因。
本文对这些让初创公司遇到的难点进行了整理。
1、自行车以及自行车行业现状为轻量的互联网公司设置了“拦路虎”:自行车形态和规格的多种多样;被垄断的核心技术以及制作流程当中的人工参与;自行车的开箱后的重新组合;关键部件的专业调校;后续使用过程中还需持续性服务。而这些“拦路虎”也直接导致了智能自行车这一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产物其“三板斧策略”的失效,也即产物设计无法形成单品爆款,无力进行产业链整合,无法形成口碑传播和直面用户的服务体系。这也是智能自行车这一互联网产物无法迅速打开局面的原因。
2、自行车产生200多年来,功能没有大的变化,通勤或者专业骑行。作为专业骑行,目前市场上的智能自行车难入专业级的发烧友的“法眼”。至于通勤功能,对于该功能下对应的人群而言,智能自行车所提供的功能变得有些“鸡肋”,且智能自行车不菲的价格更使其丧失在该部分人群里的吸引力。
3、现阶段已出现的智能自行车进阶成时尚、娱乐的健身工具,其高昂的价格决定了其现阶段的受众的狭窄。这也意味着智能自行车这一新兴的增量市场是狭窄的、小众的;加之,智能自行车从出来到用户市场的培育完成,需要落地的时间,两因素的综合使得智能自行车距离“市场”还有点远。而不成熟的市场会使得智能自行车初创公司承载成熟市场里并不属于它们的责任,使其额外成本增加,受成本掣肘。
4、智能自行车的功能同质化的现象也较为严重。运动、健康、社交和防盗是其较为高频的功能。而同质化使得智能自行车公司不能与兄弟公司进行有效区分,在市场迅速形成自己的品牌。在同质化基础上衍生出的竞争,无益于公司自我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整个行业的发展。
由于国内自行车市场的饱和以及新的需求点尚未出现,传统自行车行业处在发展的瓶颈期,但也在寻求突破。随着“互联网+”以及智能化的到来,传统自行车行业与二者结合使其看到了改变现状的曙光。智能自行车,一直被业内认为是符合目前潮流发展的产物。但作为智能和自行车两个因素的融合体,它势必会受到智能化以及自行车背后的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加之,其正处于融合的初期,遇到所谓的“拦路虎”亦属正常。但是初创智能自行车企不能对这些“拦路虎”听之任之、养虎为患,只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行业的趋势,勇于面对并解决这些问题,或是其现阶段的正确抉择。